“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讲坛

发布人:管理员

      2023年11月26日,“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讲坛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召开。这是一场专家报告辅以热烈讨论的、内容丰富和思想深刻的学术会议,以学术研讨的形式致敬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思想奠基。

本次学术讲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主办。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伟教授主持,谢湜副校长作开幕致辞。

张伟教授代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向参加讲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强调,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学术讲坛,以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缅怀和纪念。

谢湜副校长作开幕致辞,首先代表中山大学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研究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行者,中山大学在前副校长刘嵘教授的奠基下形成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在创办研究机构的时候,富有远见地将“中国现代化”列入机构名称。这既是对研究方向的标定,也是对学术立场的表达。今天在锡昌堂以“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举办学术讲坛,既是中山大学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也是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不朽功勋致敬。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老师在锡昌堂外合影留念。

在讲坛主讲人开讲前,主持人徐俊忠教授引用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苯竺裢局赋觯蠖尽笆谴尤嗣袢褐谥谐沙て鹄吹奈按罅煨?,永远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毕敖酵局赋觯骸懊蠖臼粲谥泄彩粲谑澜纭K唤鲇昧巳橙髯迦嗣癜骱途囱觯矣昧耸澜缟弦磺邢蛲降娜嗣蔷磁濉C蠖镜母锩导凸饣砸导ㄒ丫厝胫谢褡迨凡帷K拿?、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本次会议就是向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表达致敬的学术方式。

大会报告一

本次讲坛的第一位报告人是李捷教授。李捷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他报告的题目是《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报告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重大贡献:(一)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将革命与工业化目标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扫清障碍;(二)提出“两个转变”战略构想,开辟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三)提出“以苏为鉴”,发表《论十大关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提出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问题,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五)在纠正“大跃进”错误和20世纪60年代反思这些错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指导作用的思想;(六)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力争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七)提出积极的人口观,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八)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协同攻关的优越性,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突破;(九)提出建成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领导完成国家工业化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这些历史贡献都是奠基性的、开创性的,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

在提问环节中,李捷教授细致、详实地回应了参会师生提出的各种历史与现实问题。例如,如何认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毛泽东思想”内容的六个方面以及“活的灵魂”的解释框架;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继承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斗争哲学”;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及其经验教训,特别是如何认识和评价1949—1978年中国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大会报告二

第二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李玲教授,题目为《毛泽东与中国人的现代化》。李玲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问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以上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难以解决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化”——重构与工业化相匹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先发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可以“外化”——通过殖民、掠夺、不平等交易获得发展的资源和资本。而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仅能走“内化”的发展道路——脱胎换骨、革故鼎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非凡,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李玲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政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但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成“育新人、说新话、塑造新形象、引领社会新风尚和追求”等等改革和建设工作。而这正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李玲教授还着重介绍了新中国的教育革命和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对旧的教育制度“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新中国在扫盲运动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础教育制度,培养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了人民文化水平的“均质化发展”。新中国普及教育提高了劳动边际生产率,保障了更为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大大提升了妇女地位。新中国卫生工作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中心,创造了“三级预防保障网、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三大法宝。以上实践与西方国家有着根本不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现代化发展道路。

最后,李玲教授指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现代化的中国人民将引领世界的智能化革命,既能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能够也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些都奠基于毛泽东所率先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上。

大会报告三

第三位报告人是中山大学的吴重庆教授,题目为《重启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研究》。吴重庆教授强调,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研究之所以需要重启,不仅是因为目前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研究非常缺乏,还因为这段时期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封闭的、符号化的时期,这直接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各种观点的暗中交锋、发酵??朔沸槲拗饕遄钣行У姆绞绞窃亩敛牧虾徒猩钊胙芯?。为此,他在近十年来对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研究投予了格外多的精力,尤其是指导了数篇关于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的博士论文研究,并以《开放时代》杂志为学术纽带,主办了若干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

吴重庆教授指出,集体化时期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塑造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其所构筑的组织框架仍然存在,“集体”观念尚存于广大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集体化不仅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起点,还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起点。集体化有其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其形成过程又具有艰巨性与复杂性。由此,研究集体化并非是为其唱赞歌,而是要全面和客观分析集体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利益分配和组织管理困境,并看到每一个中国农民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重大变化中是如何调整、自处和适应的——这是理解“集体化”之“化”的关键所在。

对于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的研究前景,吴重庆教授提出,尽管身处于“去集体化”的社会氛围中,我们仍须砥砺前行,去充分搜集、占有、整理和耕耘集体化时期的历史文献;在关于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的研究方法方面,吴重庆教授提出,要在看“地方”时看到“人”,看到地方社会传统的延续性,以及看到人的生活过程的复杂性。这要求研究者必须“下田野”,并使文献也“下田野”,让文献“活过来”,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具体村庄的研究上。吴重庆教授提出,研究者必须确立起对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的重视自觉,做好田野调查,意识到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可观察的“实验室”,而村庄的不同条件能够构成不同的变量。例如,上世纪80年代及其后的珠江三角洲就发生着“倒逼的集体化”的具体现实,因此集体化的农村社会和农村社会的集体化仍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研究者必须与时俱进。

在提问环节中,参会同学就“集体”观念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生产关系、集体化时期所形成的村庄在当下面临怎样的代际传承问题等问题,向吴重庆教授提问。吴重庆教授予以细致回答:“集体”是超越血缘的关系范畴,但也存在“地缘”因素。社会主义集体化的作用,在于革除旧社会的人身依附性和地方局限性的权力关系,使中国农民进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去,把“人”带到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场域中去。同时,社会主义集体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了党和国家的长远目标与建设远景,并为之共同努力奋斗,而这不得不说是社会主义集体化的一个巨大成果。当前一个有凝聚力的村庄,不应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应有千丝万缕的情感关系流动于其中。对此,吴重庆教授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兴十四村”为例指出:“兴十四村”素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这是因为与全国各地的许多农村不同,“兴十四村”的年轻人坚守村庄,守望相助、共同劳动和工作,其所产生的交往和互动超过其他去集体化的村庄,从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持存力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结,并促成镇政府搬迁于村而蝶化为“兴十四镇”。

大会报告四

第四位发言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江宇研究员,他报告的题目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思想》。江宇研究员明确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无法回答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风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彰显其现实意义,从而应该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理论成果,特别是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江宇研究员从毛泽东经济思想中提炼了四个对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仍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思想。毛泽东的核心观点是“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这与毛泽东经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满足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近年中国传媒界之所以频提和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其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而导致的生产力巨大浪费;第二,关于“综合平衡、系统集成、经济循环”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著写《论十大关系》,实现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注重农轻重、沿海与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平衡以及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等多方面统筹兼顾的思想;第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精神与物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思想。在毛泽东看来,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而党的领导既是政治要求,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法。毛泽东还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所有制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需要继续革命,解决精神与物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作用,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只有重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调整,特别是发挥公有制的作用,积极调整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才能让经济增长持续产生新的动力;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商品生产与资本”的思想。毛泽东的核心观点是既要承认和利用商品生产和资本,又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限制和约束其负面作用。其现实意义是在理论上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问题,在实践上要做好对民营经济的统战工作,在政治上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做到积极引导和有效驾驭资本。

在问答环节中,江宇研究员首先就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为中心”的问题给出了解答。西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理论话语体系下潜藏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立场。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及其提出和所要解决的产品生产、生产函数、劳工工资等问题,始终以资本家的视角为出发点。江宇研究员指出,学术与政治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西方经济学的某个具体学派不一定自觉地代表某一垄断资本的利益,但从西方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客观效果来看,其确实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其真实立场往往隐藏于其理论体系之后,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并揭示出来。另外,对于部分老师和同学颇为关注的关于“如何有效驾驭资本?”的问题,江宇研究员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突出优势,我们要以此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和资本的特权,尤其要防止出现资本在经济上垄断国计民生部门、在政治上操纵政权、在文化上影响意识形态的现象和趋势。

会议总结

会议分别由吴重庆教授、徐俊忠教授作总结发言。

吴重庆教授指出:学者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研究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伟大的制度创设,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毛泽东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事业,但研究毛泽东也确实非常不容易。其一,研究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次新的观念启蒙,要吸纳和学习各种知识,深入阅读材料,摒弃个人偏执,重返历史现场,研究历史问题;其二,毛泽东研究和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面对的是重大的和综合性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跨学科,更需要“融”学科的思维;其三,研究者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因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只有具备相应的世界意识,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性。

徐俊忠教授认为:毛泽东研究是一座学术富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加强对毛泽东的研究,因为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以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例,毛泽东当年反对农村仅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而要大力发展“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尤其通过发展社队企业,推动部分农村实现在地工业化,逐步形成经济中心,进一步形成星罗棋布的城镇,使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这一思想,某种意义上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思想具有相互贯通的意义,也与时下“县域统筹”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徐俊忠教授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毛泽东研究。他认为,毛泽东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高门槛的学术领域,研究者必须善于自觉地从学科性学术转向问题性学术,充分占有多元化的史料和认真思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

最后,徐俊忠教授再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作为本次讲坛的结束语:“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span>

image-20231204095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