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0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郭丽娜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0

 

2017年6月22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0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题目是:问题学哲学与当代法语文学——米歇尔·梅耶和布鲁塞尔修辞学派:从新修辞学到问题学。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郭丽娜教授。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郑劲超博士。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米歇尔·梅耶(Michel Meyer)和布鲁塞尔修辞学派;(2)问题学哲学(la problématologie):一种新哲学或新的哲学思维;(3)让·贝西埃(Jean Bessière)的文学问题学;(4)文学问题学的实践论据(argumentation):安妮·诺尔埃的《悠悠岁月》。

在第一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介绍了梅耶的生平、著作、主要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布鲁塞尔修辞学派。在第二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根据梅耶的《论问题学:哲学、科学和语言》一书介绍和分析了问题学哲学的内涵。正如史忠义研究员所说:“问题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其对回答感兴趣,毋宁关注叩问的存在本身,因为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任何回答都反馈到叩问。”因此,“叩问”是问题学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问题学的起点。郭丽娜教授追溯了柏拉图的“叩问悖论”和“模糊回忆”以及西方哲学从叩问对话向“判断”的转向,即从孜孜不倦的探索转向了几何学范式性质的命题主义,从关注现实问题转向了本体论的研究。其结果是表面的否定论,以及思维方式上出现普遍的怀疑主义和神秘的启迪论。梅耶既批判了柏拉图的“模糊回忆”,也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对叩问本身的遮蔽。在第三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分析了贝西埃的文学问题学。她认为,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贝西埃的新文学原理是基于问题学哲学而提出一种新文学哲学,他对小说内涵的革新,既是一种努力,试图改变二战之后法国文学受哲学所控制,失去自身独立性的现状;也是一种非常敏锐的文学意识,抓住文学全球化的机遇,复兴小说,改变二战之后小说在法国文学史(甚至是西方文学史)上地位衰落的状况;更是法国文学传统兼备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传承,是法国文学国际化意识的必然显现。

在最后一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以诺尔埃的《悠悠岁月》为例讲解了文学问题学的实践论据。她指出,哲学、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密切互动是法国人文科学研究的特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的不可逆转催生了问题学哲学,促使所有领域的学者面对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思考现状,进行理论革新。法语新文学理论是哲学在文学领域的投射;反过来,法语文学实践为问题学哲学提供论据。哲学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学亦是一样。人文学术的范式:立足于历史的时空,以文本(案例)为田野,叩问和反思所有人类社会问题。

郭丽娜教授报告结束之后,郑劲超博士首先作了精彩点评,接着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与郭丽娜教授作了热烈地讨论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