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承认理论及其效果史”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管理员

 2022年11月12-13日,“黑格尔承认理论及其效果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联名主办。

本次研讨会一共包含四个专场,分别为“黑格尔承认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承认理论”、“法权、政治哲学与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共接受了20篇论文。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广东社科院、广西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宁波大学等近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3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张伟教授致欢迎辞。

方向红教授对来自各个学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学生们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支持本次论坛的学术机构和团体。张伟主任同样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欢迎。他指出,“承认理论及其效果史”这一主题值得开展多次学术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哲所和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接受了来自各个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很好地促进了承认理论在交叉学科下的发展,期待通过本次云端研讨,集各界学者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为今天的承认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11月12日上午进行的本次会议第一专场主题为“黑格尔承认理论”,本场的两组报告分别由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和中山大学黄涛副教授主持。

在第一组里,第一位报告人黄涛解析了《精神现象学》第四章,他认为主奴辩证法并非是《精神现象学》第四章的重点,它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自我实现的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其核心是黑格尔对于欲望的一种理解。对此,中山大学周小龙助理研究员在评论中对黄涛副教授在文本上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表示赞同,但认为其可以继续在主奴关系与此后的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第二位报告人广东省社科院徐广垠助理研究员否认了希普和霍耐特等人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规范论解释进路,澄清还原了黑格尔承认概念的存在论本质。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在评议中对这一理解表示赞同,同时建设性地建议谨慎使用标签式的术语。第三位报告人复旦大学蒋益博士强调黑格尔耶拿时期的个体意志概念,一方面,黑格尔以近代国民经济学内涵的个体意志为出发点,为成熟期的《法哲学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黑格尔试图以现实中的个人为中心,去重新弥合领域分化、利益多元、阶级对立的现实世界。评论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育书教授认同该选题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建议,即文章所处理的问题太多会导致相关讨论不够充分。

在第二组里,第一位报告人中山大学陈芳博士回顾了黑格尔承认概念最初也最基本的“主体间”属性,总体来看,青年黑格尔关于承认理论的思路先由《伦理体系》制定出来,并在耶拿《实在哲学》中得到延续和深化。评论人厦门大学洪楼副教授强调了从黑格尔耶拿时期著作出发解读承认概念的难度和意义。第二位报告人中山大学李逸超助理研究员基于《精神现象学》奴隶意识的“塑形”和“构型”探讨了识知的发生及其对认知的奠基,并在黑格尔绝对理念论自然和精神的会际对冲中,将意识构型的“形式”理解为沉睡的自然理念在精神中的苏醒。对此,评论人杨云飞教授对一些概念上的重要的区分表示认可,并对深层的研究动机是否是基于《哲学全书》更深入和更成熟的形而上学的体系结构来对《精神现象学》进行重构阐释提出疑问。

11月12日下午进行的本次会议第二专场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承认理论”,本场的两组报告分别由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和中山大学龙霞副教授主持。

在第一组里,第一位报告人东南大学陈良斌副教授对国内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热潮充满热望,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重新理解马克思语境中的承认问题。他提出,不能仅仅从哲学人类学出发,而更应关注政治经济学视域,特别是从交换价值的产生过程把握市民社会中承认问题的本质。对此,评论人马天俊教授认为,承认理论研究应该超越商品与资本,回归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存在以及自由概念。第二位报告人宁波大学方舟讲师基于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继承性批判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劳动辩证法的演绎打破了物化逻辑所构筑的虚假意识形态,在肯定物的中介性质的基础上完成物性与人格的辩证统一,建构了共同体之中的新型承认关系,使之从虚幻的共同体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评论人中山大学王兴赛副研究员主要提出了“新型承认关系”的限度问题以及黑格尔在耶拿时期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货币的论述比较问题等。第三位报告人王兴赛主要是从主体-客体、实体-属性、主词-谓词、交互主体、主-奴、古-今等范畴对比法兰克福时期的黑格尔与《神圣家族》中的马克思在爱、财产、现代社会和承认等主题上的相关思想。评论人龙霞副教授主要提出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早期的“自我意识”批判与其关于“爱”的观点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相关主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黑格尔对于“现实”的理解差异。

在第二组里,第一位报告人中南大学徐如刚讲师基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提出,黑格尔正义的现实性因基于抽象的概念演绎而无法面对发展着的社会生产,在根本上隐含着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图。评论人暨南大学汤沛丰讲师认为,从财产权进入承认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独特的落脚点,也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共同关注的重要概念。第二位报告人南开大学田甜硕士生提出,通过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承认理论的解构,马克思建构了以无产阶级解放与恢复人类本质为终极意义的承认叙事,使其彻底完成了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超越。评论人陈良斌副教授认为,对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的转变进行思想史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议题,但仅仅从“异化”方面难以概括马克思承认思想的全部内涵。

11月13日上午进行的本次会议第三专场主题为“法权、政治哲学与承认理论”,本场的两组报告分别由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主持。

在第一组里,第一位报告人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根据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伦理”篇,从市民社会中的司法问题切入,论证了市民社会对于整个法哲学的核心意义。评论人清华大学陈浩副教授肯定了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研究不可绕开的要点,但对“设定”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提出质疑。第二位报告人暨南大学汤沛丰讲师聚焦于黑格尔有关犯罪和惩罚之间关系的思考,将惩罚理论的三种面向理解为同一个共同体观念在自身展开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缩影。评论人李逸超助理研究员认为这篇文章在法理层面进行了足够详实的细节疏证,建议在原理层面更加具体地对概念辩证法等法哲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展开论述。第三位报告人广西大学杨兴凤副教授根据布兰顿的理解,并借助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将对世界的认知放置在一种自然的地基上,依次从三个层次探讨了从动物性欲望到概念实践的发展。评论人广东省社科院徐广垠助理研究员对此指出了几个概念的理解问题以及布兰顿解释思路中规范性的来源问题。

在第二组里,第一位报告人中山大学周凯博士生强调家庭规范性研究对于政治哲学的重要意义,他借助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重构了现代家庭的规范性,并对现代爱情、现代婚姻和现代亲子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评论人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赞同家庭规范性研究的价值,但对将此研究归入政治哲学而非伦理学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武汉大学夏晓明本科生提出“他者际性”伦理以扬弃既有的三种“承认范式”,并为“他者际性”伦理确定了三重规定性,试图建构一种原创性的视阈。评论人中山大学黄涛副教授对这篇文章的论述逻辑和学术写作上的一些问题给与指导性的批评意见,指出该文因论题视域跨度过大而导致空泛缺乏细节论证,并建议作者在学习阶段尽量不要创造全新概念。

11月13日下午进行的本次会议第四专场主题为“霍耐特承认理论”,本场的两组报告分别由清华大学陈浩副教授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育书教授主持。

在第一组里,第一位报告人厦门大学洪楼副教授根据霍耐特的《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一书,阐述了霍耐特对承认观念的英、法思想传统的梳理,以及从源自德国观念论(尤其是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出发,整合上述两种思想传统的努力。评论人杨兴凤副教授认为该文结构完整、论述清晰,并希望进一步了解霍耐特的这部著作在学理发展上的意义。第二位报告人同济大学周爱民副教授致力于澄清承认理论的解放维度,批判了承认理论的保守性,试图利用当代激进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洞见来解决承认理论的上述难题。评论人北京科技大学郭东辉讲师认为该论文选题新颖,提出要有意识地区分黑格尔与霍耐特在“承认斗争”这一概念上的差别。第三位报告人暨南大学任彩红副教授分析了霍耐特围绕法国“自恋”概念和英国情感主义者的“同情”概念的论述,引导出德国对“承认”概念的平等全面的理解,落脚点在于情感主义的承认诠释。评论人周爱民副教授提出霍耐特的承认观念史考察是为了分析典型,强调了霍耐特这一工作的重要价值以及存在的诸多不足。

在第二组里,第一位报告人中国社科院贺翠香副研究员回顾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提出由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所主导的社会整合思想能为化解社会冲突、整合多元性因素、建构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评论人任彩红副教授提及了南希·弗雷泽所提出的制度整合理论,并期待论文能够进一步考察社会分析与社会整合的关系。第二位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杨牧笛博士生致力于为查尔斯·泰勒的承认政治学提供澄清和辩护,强调集体权利并不一定指向侵害个人权利的集体主义,但是集体权利蕴含的内容需要时常接受审查。评论人厦门大学黄秋萍助理教授肯定了该论文的写作难度,并希望进一步了解承认政治的尺度问题。

“黑格尔承认理论及其效果史”学术研讨会的闭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王兴赛副研究员主持,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逸超助理研究员进行会议总结。李逸超感谢哲学系、外哲学科和马哲学科领导的鼎力支持,向与会的前辈学者们提携后进表示敬意和感恩,对各位学者的精彩报告做了总结性陈述,并对全体参会学者的支持和会务团队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王兴赛期待承认理论会议能够继续开展下去。最后,李逸超和王兴赛宣布为期2天的“黑格尔承认理论及其效果史”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