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哲学分析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2014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编辑部共同发起和主办的“物的哲学分析”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办。来自全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共同研讨“物”、“物化”(和“物象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三个话题,即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的物与物象等。

(一)、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

“物”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康德的自在之物,再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伯格曼,他们都曾对物做过剖析;恩格斯更是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研究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认为,恩格斯是通过对康德的自在之物(Ding an sich)的消解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并且认为恩格斯以实验和工业等实践的范式来消解康德认识或直观的范式中的自在之物,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转化,并不是在理论的亦即哲学的思维范式内部对康德自在之物的克服。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则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意指物的自然性而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物即商品、货币和资本,它关注的不再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羽佳副研究员,则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来理解异在于主体、却总能穿透主体、引起人的欲望的物。从实在界来看,物相对于人来说是具有非死性的持续性的存在;从象征界来看,语言是人占有物的终极方式,人类并以此标识为物的主人;从想象界来看,人有恋物的狂热情结,如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但人留连于物,沉迷于物,体现的却是人的自恋或“自体的情欲”。

中山大学高海青博士后,则以海德格尔的思想来分析物,并把物当作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线索来看待。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理性的抽象批判牺牲了技术的功能和物性的维度,并主张将具体的技术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研究,着重考察人对具体物的体验、及具体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等。

(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研究:

“拜物教”(Fetischismus)概念是马克思晚年对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所必然产生的物化(Verdinglichung)和物象化(Versachlichung)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同时物化与物象化概念,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主要范畴,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关照中国现实的重要概念手段。所以,对拜物教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认为,应从卢卡奇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处理的角度来理解“物化”概念。卢卡奇将人之外的自然排除在总体性之外,并将实体仅仅理解为人的实践过程,同时又把总体性理解为一种方法,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即作为感性对象、先验自我和总体性的上帝、世界和灵魂消解掉了。而刘教授认为,卢卡奇在消解了康德的、作为总体性的自在之物的同时,又抬高了康德存在论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即实践主体,把无产阶级作为敲开物化、开辟未来的群体主体,由此物的地位被不断贬低,因此就产生出一种低于人的被制造物——商品之物,这才最终搭建起了物化逻辑发生的基本构架。

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从马克思早年的《穆勒评注》对“物(Sache)的依赖关系”的证明出发,来阐述市民社会所特有的“物象化”状态,亦即由人组成的社会却被人的创造物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状态。吉林大学的白刚教授和清华大学的夏莹副教授都认为马克思所言的“拜物教”之中的“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物(Sache),而不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Ding);而物化和物象化都意指着拜物教。

(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与物象:

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大学》讲“格物”,《周易》讲“物象”;庄子有齐物之论,六祖有“和光接物”之说,王阳明更是讲“心外无物”。那么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与物象的概念,它们又与西方的物和物象概念有什么差异呢?西华师范大学刘益教授从六祖惠能和海德格尔对物的概念的理解上来比较中西之间对物的分析的异同。象数作为道之价值载体,能够阐述伦理义理、开物成务,所以物的象数化又具有价值论的内涵。

总之,“物的哲学分析”这是一个主题集中并跨越诸多学科和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对于打破学科桎梏、增进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