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一、重大学术活动报告

本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校党委于2002年6月15日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问题。会议由李延保书记主持。会议就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形成了以下共识:

(1)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研究所与哲学系的关系,明确章程,完善制度;(2)加强马哲学科的人才引进力度,尽快形成人才梯队;(3)支持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本所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于6月21日召开了全所研究人员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以及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是我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最有利时机,借此东风奋发努力,规划好、解决好学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民主讨论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1. 瞄准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确定了若干个前沿性的研究项目和课题;
  2. 从管理上实施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形成不同的学术方向和学术群体;
  3. 制定了图书资料和信息中心建设的计划,争取建成全国本学科信息资料中心。
  4. 办好《现代哲学》杂志,争取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5. 强化人才培养力度,对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必修课实行考级制;
  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引进人才的力度;
  7. 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国内国际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学术交流:

  1. 叶汝贤教授于2002年 4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参加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                        
  2. 叶汝贤教授于2002年5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哲学所主办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3. 郑永廷教授2002年4月在北京参加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并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发言。
  4. 郑永廷教授2002年5月在苏州参加由苏州大学主办的“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的发言。
  5. 刘森林教授于2002年5月28日至29日参加由南京大学举办的《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二分法模式》的发言。
  6. 冯平教授于6月17日到20日在北京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基地、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价值哲学和过程哲学”国际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在世纪转折点上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发言。
  7. 冯平教授于6月22日参加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

的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过程、实践、属性——价值哲学研究的范式变革”的发言。

  1. 冯平教授于5月30日至6月1日参加由教育部、北京大学主办的〈哲学概论〉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情理交融,以符合哲学真善美本性的方式讲哲学”的发言。
  2. 徐俊忠教授于2002年5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哲学所主办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

 

10、李萍教授于6月25日参加第一届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现代大学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发言。

11、李萍、钟明华教授于2002年6月27日至30日参加由台湾大举办的“第三届大学理论资源分配与社会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公民教育——中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的发言。

12、李萍教授于6月26日参加由台湾大学主办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研讨会。

13、钟明华教授于5月在韩国参加“亚太地区教育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角色”的发言。

14、李尚德教授为顺利完成2001年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将于近日前往俄罗斯进行课题研究。教育部支持高等学校学者短期赴俄罗斯进行合作研究,这对李尚德教授完成国家社科项目十分有利。

 

三、科研成果:

论文类共计9

  1. 冯平教授在《哲学研究》2002年5期上发表论文“重建价值哲学”,光明日报6月11日就该文的观点进行了摘编转载。
  2. 徐俊忠教授在《哲学研究》第6期上发表“关于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研究的思考”。

3、郑永廷教授在《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论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

4、郑永廷教授在《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做与时俱进的爱国者”。

5、李宗桂教授在由香港新亚研究所主编的论文集《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上,发表了论文“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2002年4月出版。

6、李宗桂教授撰写《公民道德格言》,这是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提议编写、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李宗桂教授是该书的编委、主要作者,执笔为18000字。2002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7、刘森林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上发表论文《论社会理论中作为悖谬的“矛盾”概念》。

8、刘森林教授在《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论文《二分法与马克思》

9、李萍教授在由台湾中原大学林治平教授主编的《生命教育的集思》上发表了题为《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的论文,该刊物于2002年5月正式出版。

 

 

专著类:2

李宗桂教授主编《墨子与中国文化》、《王弼与中国文化》,该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此前未上报)

 

四、学术报告:

1、郑永廷教授于2002年5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作了“加入WTO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变化”的学术报告,社会反映良好。

2、郑永廷教授2002年5月、6月在中山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肇庆学院等院校作了“加入世贸组织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受到欢迎。

3、李尚德教授于2002年4月到6月期分别在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党建学会和广东省疾控中心作了题为《苏共亡党与建党》的学术报告,报告生动、具体,反映良好。

4、章海山教授于2002年5月25日在暨南大学为校处级干部作报告,题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理论与实践”,受到好评。

5、章海山教授于2002年6月8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为处级、校级干部作了题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受欢迎。

6、冯平教授于6月21日在湖北大学作了题为“处于范式转换中的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报告。

7、冯平教授于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作了题为“哲学之美”的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8、6月3日我所兼职研究人员杨耕教授为我所博士生作了题为“哲学生存论转向”的讲座。

 

五、获奖:

冯平教授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奖。冯平教授于5月10日代表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的获奖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李岚清副总理和教育部陈至立部长的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