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2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一、科研成果

论文11

1、李萍: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之探析

Thoughts on Innovation in 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八月(英文版) 2012年 总第33卷第3期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文明格局的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2、李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群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主要包括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否回归、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力、生命力的关键。

 

3、俞吾金: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   载《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已经被公认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然而,我们认为,这个命题就其否定的意义而言,是利己主义的;就其肯定的意义而言,又体现为权力意志,因而根本不适宜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

 

4、俞吾金:康德三种知论探析   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摘要:从表面上看,康德主张“三种知识”(经验知识、先验知识和超验知识)理论,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三种知识要素”(经验的、先验的或超验的,都不过是构成知识的要素,而不是独立自足的知识)理论。在康德那里,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知识都是通过上述三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而所有这些知识本质上都是先天综合知识,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则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5、徐长福:笛卡尔对理论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区分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启示   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5期

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既有一个合的传统——认为二者之间具有最终的统一性,又有一个分的传统——认为二者之间没有最终的统一性。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容易使人把他归入合的传统,但实际上他应当被划入分的传统。 在这个分的传统中,笛卡尔的独到贡献在于明确了理论原则与实践原则,从而彰显了理论与实践之分的主体性维度。 笛卡尔的理论原则就是通过怀疑一切来重建知识的基础和体系,但他反对在社会生活中也采用这一原则,而主张遵纪守法,顺应世事,即按实践原则行事。 中国的学术传统不主张类似的区分,而讲求为学与为人的统一。 这种讲求的本意不可谓不好,可在实际中, 学者们却普遍拿做人处世的复杂思虑来对待学术,凡事只有实践原则,没有理论原则。以致难以做出理论上彻底的创造性成果来。笛卡尔的这一区分给中国学界的启示就是:我的研究我做主,我的生活看书情况。

 

6、徐长福:爱智慧与爱自由: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   载《哲学分析》双月刊 2012年第6期

摘要:俞吾金教授的新著《实践与自由》和他的整个实践哲学研究体现了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爱智慧与爱自由?!拔母铩焙?,中国学界对实践的理解经过了四个演进环节,分别由四位学者所代表:艾思奇——把实践规定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把自由规定为对必然性的自觉服从;李泽厚——提出了实践哲学的主-客体框架;高清?!檬导鄣愠健拔ㄎ?唯心”的哲学范式;俞吾金——以揭示实践的自由本质为己任。俞教授把康德看作通向马克思的桥梁,通过阐发康德对“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与“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的区分,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本体意义的自由关联起来,为中国社会未竟的启蒙事业和政治自由揭示了一种最具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在相关实践课题和思想资源长期被各种意识形态教条和学术行话所层层遮蔽的情况下,俞教授坚持不懈地为实践自由而思想,显示了一位哲人的睿智、良知和勇气。

 

7、刘森林:重思“物化”   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摘要: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传统中,“物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墒?,长期以来我们的有关讨论却极少注意到,中文的“物化”对应着两个德文词:Verdinglichung与 Versachlichung。在相关的汉译中,这两个词很不统一:Verdinglichung一般被译为“物化”,但Versachlichung却在不同场合分别被译为“物化”、“物象化”、“事化”、“切事化”、“即事化”以及“具体化”。不同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广松涉、盖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差异,就使得区分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并从这一区分入手展开对“物化”论的探究,成为必要和必须。

 

8、刘森林 “资本与虚无: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吉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摘要:与屠格涅夫、尼采和海德格尔相比,马克思在资本逻辑的分析中看到了资产阶级虚无主义的必然力量。不仅体现为物,而且更体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在谋求自我壮大和扩展的运动中,必然荡除一切超验的神圣和崇高,把一切都推向市场,把一切都置换成物品,标上价格。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只有资本及其积累。维系共同体理想的超验神圣存在被消解了,资本自己塑造的经验神圣物品,也因为必需不断推倒重建以换取更大利润的内在需要,其超凡脱俗的品格存在时间更为短暂。不管是破旧还是新造,资本的逻辑都是追逐更大的利润。货币成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资产阶级必然陷入虚无主义,是马克思、尼采、屠格涅夫的共同认定,对马克思来说,一个新的历史主体可以遏制、避免和超越虚无主义,继续创造历史伟业。在中国现代化新形势下,可以把这个创造历史伟业的未来新人看作多阶级、多民族联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9、郝亿春:快乐的本性及其在好生活中的位置——从德性伦理的视域看   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5期

摘要:西方伦理学中的快乐主义虽然把快乐作为第一原则,但并未令人满意地界定快乐的本性,由些也带来理集结与实践中的重重困境。亚里士多德通过“意见”剥离的方法层层推进,最终得出“快乐是德性活动的必然伴随、且加强着此种活动”。这种对快乐本性的根本厘清一方面纠正了快乐主义的偏颇,另一方面也把快乐放在“好生活”的恰当位置上。

 

10、田明:论本雅明的知觉思想   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

摘要:本雅明的知觉思想不仅区分了知识与真理,更揭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根据本雅明的思想,在认识论上造成经验破碎的原因是概念和观念对真理的遮蔽,其根源在于对知觉的错误应用。知觉的核心是一种象征能力,象征是一种关系的象征,而关系是一种情感。正确的认识要让不同的概念在相互碰撞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从而象征着概念的更高层观念。继而再使观念相互碰撞升华出情感,以此象征真理。然而,象征有可能被概念扼杀掉升华情感的能力,这便需要在肉体的社会性体验中形成痛苦。痛苦是身心非同一状态的情感揭示,它是象征得以超越概念、观念,并指涉真理永不枯竭的动力。

 

11林育川:拯救正义,意在平等——G.A.柯亨的《拯救正义和平等》解读   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12期

摘要:在2008年出版的《拯救正义和平等》中,柯亨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批评,并且提出把正义从罗尔斯的建构主义方法中拯救出来。然而,柯亨对罗尔斯建构主义方法的批评实际上仍然服务于其平等主义的立场,他所拯救的正义不是别的正义,而是“作为平等的正义”。通过对柯亨的新作以及罗尔斯的支持者所作的回应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柯亨的批评有助于罗尔斯的支持者重新检视和反思罗尔斯正义论的某些基本原则和观点,但柯亨的平等主义正义观的缺陷同样突出,因为他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立场以及平等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决定了它的理论注定是一种乌托邦。

 

时政论文1

1、吴重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载《南方日报》理论版2012,11,17

 

专著1

1、李昀 著《“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次出版。

摘要: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除,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二、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社会思潮与中国道路”专题是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⑴转型中的民主与中国化意识——“新左派”知识分子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言说述评

(黄寿松、武晟)

⑵“新左派”知识分子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其启示(邵小文 罗嗣亮)

⑶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的掩蔽性管窥 (罗远航 )

以上三篇发表在《现代哲学》2012年第5期上。均署名是 李萍教授主持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三、人才培养:

2012年11月20日21日分别举行了下半年硕士生和博士生答辩会,赵一波、吴琦顺利硕士生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雷雯、陈庆松顺利通过博士生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四、主办学术会议

1、“实践智慧与全球化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实践智慧与全球化实践”(Practical Wisdom and Globalizing Practice)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3-25日在中山大学举行。

在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所规划的中外实践哲学系列对话中,本届会议是第一场。本次对话在中文学界与英语学界之间展开。中方与会学者有中山大学的徐长福教授、马天俊教授、郝亿春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的王南湜教授、刘宇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朱葆伟研究员;英语学界的学者为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传播学系主任罗伯特·哈里曼(Robert Hariman)教授、美国布林茅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 in Pennsylvania)政治学系斯蒂芬·萨尔科沃(Stephen G. Salkever)教授、美国自由基金会教育项目(Educational Programs at Liberty Fund)副主席(原贝拉明大学(Bellarmine University)哲学教授)道格拉斯·邓·尤尔(Douglas Den Uyl)教授、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宗教与哲学系庞思奋(Stephen Palmquist)教授和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哲学部马里奥·温宁(Mario Wenning)副教授。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本所所长李萍教授在会上致辞。研讨会共安排了1场基调发言和5组对话,每组对话包括2场专题发言。基调发言人为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在其发言中,他通过总结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彰显了实践智慧的重要性。5组对话则围绕着亚里士多德、康德、亚当·斯密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等人的实践智慧展开热烈的研讨。本次会议同时邀请了国内实践哲学研究领域部分著名的专家参与会议的主持和点评,也邀请了国内一流的翻译专家承担会议的翻译工作,从而使会议研讨更为充分和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会议期间,徐长福教授还与国外学者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以及双方进一步合作的设想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2、 “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 学术研讨会议

本所2012年11月召开了由刘森林教授组织召集的“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俞吾金、南开大学王南湜、辽宁大学陆杰荣、山东大学何中华、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等20余位知名专家参与研讨?;嵋橐哉苎侍馕行?,突破学科樊篱,吸纳哲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相关专家,就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主要思想遗产、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吸收与改造,以及卢卡奇、本雅明和德里达等与马克思思想关系密切的学者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嵋槭埂奥砜怂加肜寺饕宕场闭庖恢匾踔魈庵鼗裰厥樱右桓霾嗝嫔罨硕月砜怂妓枷氲难跹芯俊?/p>

 

3、徐长福教授主持召开第一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

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长福在其新著《拯救实践》第一卷中所系统性地阐发的一套原创性的哲学理论——异质性哲学,已得到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为了扩大这项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也为了促使有兴趣的同仁,特别是青年学者参与这条新的理论进路的开掘与拓展,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肇庆学院和肇庆市哲学学会(协办)于2012年12月22-23日在肇庆市召开了“第一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三十余名学者,以及重庆出版集团、《哲学动态》、《学术研究》、《求是学刊》和《教学与研究》等媒体和科研单位参与了会议。

 

五、主办马克思论坛9

1、马克思论坛第68期                                         

2012年1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朱葆伟编审在本所会议室主讲马克思论坛第68期,题目是“信任是一种社会基本善”。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朱葆伟先生认为:在任何形式的社会合作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放眼古今中外,我们发现人们早就对“信任”进行研究了。研究的成果遍及各个领域,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有人认为,“信任是人在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期待和行动。”还有人认为:“信任是第三人称视角所观察到的信任者的行为模式,以及信任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关系?!蔽颐侨衔由?、实践的观点看,信任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它指涉的是个人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中并与他人共在的一种关系状态。对今天处在全球化环境的我们来讲,信任更是不可或缺。“熟人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今天在“契约”中展开社会生活。契约的达成,离不开信任,因为信任的基础是承认和尊重、平等和自主性。主讲结束后,在互动环节,学生踊跃提问,朱葆伟先生一一回答,在座师生深受启发。

 

2、马克思论坛69

2012年11月22日,由马哲所主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省伦理学会协办的马克思论坛第69期在文科楼225室举行。由中山大学讲座教授俞吾金作题为“思想的缺失与基础的重建”的演讲。论坛由李萍所长主持。

俞吾金教授以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为起点,提出“学术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学术的灵魂”的观点,继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种种“思想的假象”与“意义的夸大”现象,对思想缺失的原因从政治、法律、文化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俞教授认为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行“基础的重建”。他指出,思想是有基础的:一方面,思想必须应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思想者必定置身于某一文化共同体,因而更重要的是探讨真正的思想者得以可能的主观方面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构成思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求真意识、法权人格意识、道德主体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俞教授在讲座中呼吁:“当时代精神显得平庸时,思想家的使命就是冲决它,重新唤起思想的活力!”此次讲座体现了较强的批判性,收到良好效果。

 

3、马克思论坛70期

    2012年11月25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作了精彩演讲,与师生分享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和出路”的心得和看法。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何中华教授批判了传统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主张马克思哲学应该立足于实践的哲学立场,阐发超越性、审美性和理想性维度。会后,何中华教授与参会者展开了丰富而热烈的交流。

 

4、马克思论坛71期

2012年11月2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张双利副教授在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会议室以“重解历史的必然性——论齐泽克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新解读”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张老师认为,齐泽克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新解读使我们关注到卢卡奇背后的列宁主义思想底蕴。与既往学术主流较为关注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不同,齐泽克高度关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组织”问题,并由之揭示出卢卡奇思想的另一层重要面相。张老师指出,事实上,齐泽克对卢卡奇的解读与当前欧洲左派思潮的困境密切相关,激进左派苦于找不到打开历史“窗口”的中介,于是,回到卢卡奇的“组织问题”成了激进左派的学术努力之一。讲座末尾,张老师精彩地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她敏捷的才思、流畅的表达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由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老师及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5、马克思论坛72期

2012年11月28日,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与师生分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空间辩证法?空间历史?元哲学——《空间的生产》译后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刘怀玉教授对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一书展开了极为丰富而细致的文本解析。他认为,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 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超越了前人对空间性质的争论??占洳唤鍪巧缁嵘墓?,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所作的三元辩证法解析,阐述了资本主义抽象空间自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矛盾。列斐伏尔实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岷螅趸秤窠淌谟胫诓位嵴哒箍巳攘业慕涣?。

 

6、马克思论坛第73期

    2012年11月30日,在本所会议室由南开大学哲学系王南湜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73期,主讲题目为“辩证法、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未来”。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王南湜教授在借鉴柄谷行人和阿伦特等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历史命运的判断仍然有其合理性,并基于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及全球化经济进程的经验分析,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做出了一种展望。王教授认为:“理论智慧进入实践领域不能当作构成性作用而应作为调节性的作用”的论断,使在场师生深受启迪。

 

 7、马克思论坛第74期

    2012年11月29日,在本所会议室举办了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乔瑞金教授主讲的马克思论坛第74期,题目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 乔教授认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英国产生的、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一种学术倾向和研究思潮,涉及诸多学术领域,形成丰富的学术思想,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如追求思维方式的变革、强化对资本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社会批判、倡导新文化生存方式、丰富理想世界的内涵等等,从而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示出诸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对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8、马克思论坛第75期

2012年12月17日下午,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荣剑在文科楼八楼会议室以“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思考”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荣剑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儒家等学说都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改革的路径与方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此背景下,素以关切当下现实著称的马克思主义却集体失语。荣老师敏锐地针对这一思想景况提出了独到的质疑与批评?;岷螅蔷托矶嘀匾奈侍庀蛉俳G虢?,荣剑也一一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报告会由刘森林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讲师、龙霞讲师及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9、马克思论坛第76期

    2012年12月23日,在本所会议室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院韩志伟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74期,报告主题为“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本次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以西方历史理论为视野,拓展性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韩志伟教授首先介绍国内孙正聿、段忠桥、王南湜、刘福森和黄楠森等学者对该问题的争论。然后介绍西方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历史理论学说,依次为:以笛卡尔、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世纪历史理论、以赫尔德及其著作《另一种历史哲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史观、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历史哲学和维柯及其著作《新科学》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史观;韩教授以上述四种历史理论的视野全面检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历史,共分为三部分:总体性的视野(世界历史理论)、个体性的思想(社会历史发展的个别案例分析)和唯物史观的技术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还是马克思的发展论)

 

六、学术交流

1、2012年7月16日,荣剑受邀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黎安友教授组织的“口述历史”学术活动,期间和黎安友教授就中国制度的韧性和转型问题进行对话,形成对话录,发表于著名的《领导者》杂志。

2、2012年10月22日,荣剑受邀参加“2012清华法政哲学论坛”,并发表题为“改革和革命:中国何以选择”的演讲,演讲稿于2012年10月31日发表于著名思想网站“共识网”上,反响很大。

32012年12月16日至17日,荣剑受邀参加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建设第三种权力”的演讲。

4、2012年12月22、23日,荣剑受邀参加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协调发展”学术论坛,发表了题为“建设正常国家”的演讲。

52012年11月10日,林育川博士受邀参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刍议”的发言。

62012年11月24-25日,徐长福教授在“实践智慧与全球化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实践智慧?——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训”的主旨发言。

7、2012年12月22-23日,徐长福教授在广东肇庆主办“第一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

8、2012年11月30 日,刘森林教授赴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系作了题为“物化与物象化:马克思、韦伯与卢卡奇”的学术报告。

92012年12月2日,刘森林教授赴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作了题为“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吸收与改造:以个体性概念为例”的学术报告。

102012年12月3日,刘森林教授赴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作了题为“启蒙、焦虑、主体:对启蒙主体性的反思”的学术报告。

112012年12月3日,刘森林教授赴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作了“虚无主义与马克思: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12、2012年12月4日,刘森林教授赴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作了“重思‘物化’”的学术报告。

132012年11月25-27日,刘森林教授在本所主办的“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对早期浪漫派的吸收与改造:以个性、个体性概念为例”的主旨发言。

14、2012年12月8-10日,刘森林教授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无’的‘虚’与‘实’”的发言。

15、2012年12月21-22日,谭群玉副教授赴广西林县,参加广西西林岑氏“一门三总督”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岑春煊集》编辑散论的大会发言。

162012年11月18-19日,吴重庆教授在安徽宣成参加“七十年代中国”学术会议,担任会议策划人及主持人。   

172012年11月23-25日,吴重庆教授在复旦大学参加“社会政治组织与现代国家建构” 会议上,担任评论及主持人。

182012年12月9日,吴重庆教授在广东中山参加“百年慈善”学术会议上,担任会议主持人。

 

七、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

1、2012年10月26日,第9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此次研习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林近平教授主讲,题目为“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批判正义的阐释”,由中山大学社科院吴育林教授主持。
    林教授认为,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2、2012年12月27日,第10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此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邓伟生讲师主讲,题目为“基本需要(Basic Needs)和按需分配”,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林育川讲师主持。

本次报告围绕威廉姆斯“按需分配”理论以及艾斯特尔对该理论的批评展开。邓伟生首先指出,在当今“小政府,大市场”思潮已然滥觞的时代,威廉姆斯的这一理论可视为对“市场分配一切”的主流分配原则的反思和重构。接着,邓伟生区别了“需要”和“想要”,指出“需要”是建立在“伤害”和“道德行动者”概念上的客观或普遍“需要”,因而能够证成威廉姆斯的著名原则——分配医疗服务的恰当理据是生病,这是一个必然真理。艾斯特尔对这一分配原则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一原则一方面违背了直观,另一方面即使同情地诠释,它也面临诸多困难。邓伟生从威廉姆斯的理论出发对艾斯特尔的批评做出了详细而严密的回应,并导出“按需分配”原则的另一理论维度,即“公民有帮助其他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道德义务”。最后,邓伟生总结道,威廉姆斯的“按需分配”原则只是公正原则的一部分,当它与其他原则一起来规范社会分配时,就能够期许一个均等社会。报告引发了在座师生热烈的讨论,邓伟生讲师一一回应了多位师生的疑问和建议,使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