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1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一、基地工作动态

 1、3月23日, 经学校研究决定,同意聘请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为我校马哲(基地)和哲学系讲座教授,聘期5年,科研启动费等由本所和哲学系的“985工程”三期引进人才经费中支付。

 2、6月14日,基地新进人员马天俊教授正式报到。马天俊教授是学校以“百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职务认定为教授四级岗位,并确认为博士生导师。他的加盟,将给基地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2011年7月1日,为迎接党的90华诞,在社科处组织的“中山大学纪念建党90周年党建研究论坛”上,有五位青年教师作主题发言,本所林育川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新时期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看法”。

 

二、科研成果

1、刘森林:从物化到虚无:关联与重思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2期

【摘要】作为一个现代性反思的概念,“物化”应予以细分。分别对应Verdinglichung 和Versachlichung的是“物化”与“物象化”(“事化”)。“物象化”(“事化”)是切入问题的关键,它意味着制度愈来愈成熟、规范、严格、见事(物)不见人。是着眼于其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性的压抑?无论如何,立场的选取,相应的认知方式,都会驱使“虚无”问题的呈现。“虚无主义”意味着一种现代化的方案,意味着一种整合各种价值的雄心,一种整体地把握世界的冲动,更意味着难以割舍的主体性立场。这个主体性立场规定着谈论“物化”与“虚无”的基本边界。

 

2徐长福教授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要刊物Studies in Marxism (An annual volume from the Marxism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第12卷(201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elation between Marx and Kang You-wei's Predictions on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的学术论文。这是作者第二次在该刊发表论文。

 

三、获奖

1、徐长福:专著 《走向实践智慧》 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

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2、刘森林:专著《追寻主体》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

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四、项目管理

1、郑永廷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2011年5月19日,根据《关于批准下达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0]238号),经教育部专家评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项目批准号:10JZDMG030)项目第一首席专家为教育学院郑永廷教授,项目的批准经费为50万元。

 

五、学术交流

1、徐长福教授应邀于2011年上半年赴美国加州讲学,先后作了5场英文学术报告。现简述如下。

    ⑴、2011年2月8日在圣迭戈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作了题为“全球正义与劳动的跨境流动(Global Justice and the Cross-boundary Mobility of Labor)”的专场学术报告。

    ⑵、2011年2月14日在罗耀拉·玛丽蒙特大学(Loyalo Marymount University)作了题为“爱:差等还是平等?——对儒家、墨家和基督教关于爱的观念的一个比较(Love: Partial or Equ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 Love, Mohist Love and Christian Love)”的专场学术报告。

    ⑶、2011年3月10日在伯克利耶稣会神学院(Jesuit School of Theology, Berkeley)作了题为“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Marx’s Conception of Religion and Its Impact on Modern China)”的专场学术报告。

    ⑷、2011年4月18日在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作了题为“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老子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对话(The Naturalization of Man vs.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 Dialogue between Lao Zi and Marx on the Conception of Man-nature Relationship)”的会议学术报告。

⑸、2011年5月16日在圣塔·克拉拉大学作了题为论中国民族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hristianity)”的专场学术报告。

 

2、刘森林教授应邀到有关高校作学术报告,简述如下。

⑴、2011年4月18,刘森林教授在湛江师范学院作了题为“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的学术讲座。
   ⑵、2011年5月6日,在 山东大学哲学院作了题为“ 面向虚无的物化:从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的区分入手”的学术讲座。

⑶、2011年5月20日—21日,刘森林教授参加在南京政治学院举办的“第十一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作了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内的启蒙”的大会发言。

⑷、2011年 5月24日 ,刘森林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作了主题为“  物化与虚无”的学术讲座。

 ⑸、7月1日,刘森林教授在广州大学作了题目为“  虚无主义:从德国到中国”的学术讲座。

 

3、马克思论坛第53

    201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来本所主讲马克思论坛第53期。他主讲题目为“青年马克思何以在激进民主主义上逗留?”。邹教授认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德法年鉴时期,这是一个马克思本人告别古典自由主义以及浪漫主义传统,转向激进民主主义思想进而孕育共产主义思想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集中撰写了几部政治哲学著作,作品主题是政治批判,内容是对黑格尔法哲学与国家哲学的批判。已有的研究大都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转变似乎是在1845年突然完成的,而1843年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则只是一种过程性且迅速滑过的短暂停留,并且还局限于费尔巴哈水准。但邹教授认为,1843年青年马克思在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上作了一次着意的逗留。从理论路向上讲,这样逗留意味着马克思在先前确立的基本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立场之后,完成了对欧洲近代思想传统的批判与超越,并实现了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向激进的政治批判的主题转变。对黑格尔法哲学与国家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从自然社会结构转入政治社会结构,告别了青年黑格尔派,初步完成了对费尔巴哈式的无神论及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因此,通过对马克思1843年有关政治哲学思想的解读,可以看到青年马克思是如何出离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如何实现对欧洲近代思想传统的批判与超越。就政治思潮的走向而言,马克思在激进民主主义上的逗留,意味着从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思潮的转变过程一定经历了激进政治时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积聚并汲纳了相关社会政治思想资源,培植起一种既生发于、又异质于自由主义的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不仅与已经兴起的保守主义区分开来,且使得随后展开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稳健并富于成效。正是在激进民主主义基础上,马克思开始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进而在1845年真正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相比之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尽管集中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并且先行地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但依其政治意向而言,则只是激进政治及其激进民主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之间的一次缓冲。《德法年鉴》时期强化的政治批判,与贯穿于整个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哲学人类学以及初步呈现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各有侧重,但却相互交织并内在关联,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扬此抑彼。不理解1843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就不可能理解初步呈现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贯穿于《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不可能把握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不断深化的哲学人类学,更不可能进一步把握唯物史观;不理解马克思在激进民主主义上的逗留,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进而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六、人才培养

1、2011年6月1日,马哲专业共有10名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2011年6月7-9日,马哲专业10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七、基地其他信息

在《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年第3期封二版面,学者风采栏目上,介绍刘森林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题组主要成员,《现代哲学》副主编等。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社会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发展哲学引论》、《辩证法的社会空间》等著作,主持“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译丛系列。先后获得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先后被列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